18例热烧伤创面敞开治疗效果分析
郭天华,赵萍花
(怒江州中医院,云南 六库673100)
中图分类号:R644. 05文献标识码:Bdoi:10. 3969/j. issn. 1002-1310. 2012. 01. 020
烧伤泛指由热力。电流、化学物质.激光放射线等所致的组织损害。热烧伤是指热液(水、汤、油等)蒸气、高温气体、火焰.炽热金属液体或固体(钢水、钢锭等)所引起的组织损害,主要是皮肤损伤,严重者可伤及皮下组织、肌肉、骨骼、关节、神经、肠、血管甚至内脏,也可伤及被黏膜覆盖的部位,如眼、口腔、食管、呼吸道、直肠、阴道、尿道等,当烧伤面积超过30%,则伤在体表,反应在全身,是全身性的反应或损伤,全身各系统均可被累及。有效合理的补液、创面处理、抗感染、调整代谢及营养支持等综合治疗,是救治患者行之有效的措施。而创面处理在烧伤中尤为重要,也是烧伤愈合的评判标准之一。为了寻求一种长效、安全、不产生耐药的消毒剂或敷料加强创面处理,促进愈合。笔者于2008年3月至2011年9月应用创新的高分子物理抗菌新材料:“皮肤物理抗菌膜"专利技术产品“洁悠神"治疗烧伤创面,取得满意的疗效,现报告如下:
1资料与方法
1.1 一般资料2008年3月至2011年9月本科共对36例烧伤患者进行治疗。其中男27例,女9例,烧伤时间30min至34h,烧伤面积和深度按皿度4分法"。其中10% ~20% I。烧伤2例,6% ~ 30%浅II。烧伤17例;10% ~30%深川。烧伤13例,< 10% 川°烧伤4例。所有病例均无吸人性损伤、代谢改变、筋膜间隔综合征等并发症。随机分为2组;观察组18例使用洁悠神治疗;对照组18例使用碘伏或新洁尔灭等治疗,两组一般情况相似,具有可比性。
1.2方法两组病例均根据伤情的轻重、创面的深浅、伤后时间、污染或感染的程度烧伤部位等因素,分别采取创面保护,对症支持,有效镇痛等治疗。观察组用洁悠神喷洒创面3次/d或根据渗液调整换药及使用次数;对照组用0.5%碘伏涂擦创面,3次/d .或根据渗液调整换药及次数,对碘剂过敏者使用其它消毒剂,如新洁尔灭等。
2结果
观察组(洁悠神组)治愈18例,用药时疼痛2例(11.11% )无过敏病例发生,平均治愈天数26天,对照组(碘伏组)治愈18例,用药时疼痛16例,过敏1例,平均治愈天数34天。经统计学分析,差异有显著性( P < 0.01),详见表1。
3讨论
烧伤患者入院后,应由烧伤专科医生进行规范化的治疗,并根据致伤原因和损伤程度,采取相应的创面处理和药物治疗。在治疗中除根据烧伤的程度和性质不同,采取相应的综合性治疗外,对创面的处理是非常重要的治疗手段,而内层敷料和创面外用药的选择是治疗效果好坏的关键因素之一-。
关于内层敷料和创面外用药的选择,近年来由于各种类型合成敷料、生物敷料、人工皮的研制和使用,改变了内层敷料的单一性,丰富了创面治疗手段和方法,它们各自在减少水分蒸发,改善创面微环境,加强抗菌活性,促进上皮生长,减轻创面与敷料粘连和镇痛等方面具有不同的特点,如水凝胶敷料(如洁悠神),纳米银抗菌敷料,几丁质敷料,胶原蛋白敷料等合成敷料。也有各种灭活或有活性的异种或异物皮肤制作的生物敷料,这些敷料适用于浅I。和深°创面,临床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。随着对创面愈合机制的研究和基因工程技术的进步,大量含促进创面愈合的生长因子制剂也应用较广,如表皮细胞生长因子,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等。根据来源和生产工艺的不同,又生产了多种产品.可依据创面和药品的特点选择使用,还有胶原蛋白制剂、透明质酸制剂等促进创面愈合的药物。另一类药物是控制创面感染的外用制剂,如磺胺密啶银或锌的制剂,溶葡萄菌素酶制剂等。中医中药治疗烧烫伤是我国的特色,历史悠久,许多中药膏剂、酊剂和喷剂对烧伤创面有很好的疗效,去腐生新.镇痛作用明显,但有抗感染作用弱和/或起效慢的弱点,可配合西药应用,如:珍石烧伤膏等。特别强调的是,避免将全身应用的抗生素作为外用药,因为易使细菌耐药,且违反抗生素使用原则。
纵览各种创面用药,各有优缺点,而洁悠神的特性,涵盖了多种制剂的优点。其物理抗菌技术跳出了人体皮肤抗菌,消毒采用化学方法的传统观念和方法,而是采用“物理抗菌,避免耐药;广谱抗菌,避免继发感染;长效抗菌,阻断感染源;安全抗菌,避免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"的新理念和新方法,杀灭和隔离病原微生物,实现用物理的方法管理创面病原微生物的微循环,减少创面渗出,维持创面湿润环境,不易损伤新生肉芽组织,加快组织修复.防止创面感染,促进自然愈合。具有对人体正常细胞无损伤,对皮肤、黏膜无刺激性,对宿主免疫力不产生影响,安全广谱,一次喷酒保持8小时以上的长效抗菌功能,且无色、无味、无刺激,兼具物理抗菌和隐形敷料的双重作用2),非常符合创面愈合机制和原理,值得临床推广及广大医务工作者实践。
参考文献:
[1]吴在德,吴肇汉、外科学[M].北京:人民卫生出版社,2011.179~ 189.
[2]刘淮,刘景桢,皮肤物理抗菌膜在皮肤性病科的临床应用[J].皮肤病与性病,2010,32(3):12-14.
© 2020 南京神奇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洁悠神学术中心